網頁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心靈] 忍耐與包容

        今天看了一篇由楊婷舒老師*註1寫的文章,覺得她對「忍耐」及「容忍」的解釋下的真好︰「包容和忍耐是不同的。忍耐單指自我克制的功夫,包括對自己的忍耐,如忍住飢餓、忍住疼痛;對別人的忍耐,如被罵不還口,被欺負了不報復等。雖然不還口不報復,但沒有釋放不平的負面情緒,只是勉強自己壓抑而已。而容忍卻更上一層,因為除了忍耐還有包容,包容的意思就是接受對方的不合理或不友善的行為,不是壓抑自己情緒,而是同理或善解對方的行為,願意原諒別人的不能或疏失。」 



        呼應我之前檢討自己對於忍耐的接受度,這篇文章簡直一針見血地給了我答案,畢竟只有忍耐是不夠的,忍耐再加上包容,才是真功夫。而這篇文章接下來更指出很多小孩在父母過度強調不能犯錯的教導下,很容易就有了「得理不饒人」的驕氣,指責別人做錯事情時態度更是咄咄逼人,好像紅衛兵一樣,非要把別人打倒不可,這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幫助他人,而是彰顯自己的聰明或多守規矩,以至於對自己諉過,卻對別人嚴苛。 



        老實想想,我們大人有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對餐廳服務生怠慢餐點不假辭色、罵司機過站不停、指責店員找錯錢或不小心算錯帳等,即使沒有當著對方的面發難,私底下卻在背後振振有詞,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學著處處挑剔,因為學不到什麼叫善解與包容。如果我們可以在孩子告狀說弟弟不穿外套時,告訴他你可以拿外套給他順便提醒他要穿上;或是他跑來說其他孩子沒有乖乖吃飯時,告訴他這是因為他們只顧著玩忘了不吃飯等一下會肚子餓,那或許就不會養成他們愛告狀的習慣,甚至因為愛告狀而失去人緣了。 



        回到老話一句︰「做你孩子的榜樣。」孩子就是你的鏡子,不論是你的好還是你的壞,都會在他們身上反映出來,所以下次看到孩子哪裡做錯時,先反省自己吧!我想這也是養育小孩的價值之一=P「懂得容忍的孩子,就能結好人緣,有好人緣就會有貴人。」這句話不但給小孩,也給大人,讓我們建立一個互相幫助、充滿善意與包容的社會吧!





*註1 楊婷舒老師,嬰幼兒教育專家,為紐約長島大學幼兒暨小學教育碩士,於美國蒙特梭利0~3歲師資訓練結業,曾任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兼附設托兒所所長。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札記] 第x個情人節

    

 

        嚴格算一算,今年應該是我跟Aaron一起度過的第六個情人節,不過再認真想一想,我們交往以來好像也沒有認真過過,一來是在一起沒多久就已經很老夫老妻了,二來是出遊跟約會的次數相當頻繁,也就沒有特別想盛大慶祝節日的動機,我想這跟過去個自都交往過男女朋友很長一段時間有關,對於慶祝節日這檔事已經退燒也看得淡了。



       
但自從有了第三者(小孩)後,因為約會跟過兩人世界的時間銳減,反而會特別珍惜能夠獨處的時光,周末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會偷空去看個電影或吃個飯,那種感覺因為珍惜而份外甜蜜,就像今年難得婆婆提議我們去把去年辦的深圳君悅會員住房優惠用一用(其實是她想先用自助餐的優惠),我們也就順水推舟地來了個深圳君悅住房之旅,算是個意外的情人節慶祝活動。

 




        出發的當天早上我們都還是先去公司做事情,做完以後傍晚才前往深圳,到深圳已經差不多是晚飯時間,我們先check in,在房間裡對著高級裝潢享受一下興奮的感覺,再去樓下用自助晚餐。雖然每次過關進大陸時,我都免不了湧起一股厭惡的感覺,跟Aaron說︰「不知道為什麼,就算大陸已經進步了那麼多,但在我心裡,大陸依然還是大陸。」但在這高級的飯店及餐廳裡,居然絲毫嗅不到一絲「大陸」的氣味。 

 


難得飯店旁邊就是深圳的高級商場「萬象城」,吃完飯當然要運動一下,在這樣的商場裡走著,我跟Aaron似乎都變成一個落伍的鄉下佬,穿著完全稱不上有品味=P 不過推開前往廁所的安全門,「嗨~大陸,你又回來了!」牆壁斑駁好像從來沒人注意過,廁所也顯得陳舊不堪,連沖水器壞了也沒有人修,彷彿門裡門外是全然不同的世界,我果然還在人間不是在天堂,這讓我放心了不少。不過超市裡的東西價位依然讓人乍舌,不敢相信這種價位的東西居然還有人買得下去,也許是大陸同胞真的變得太有錢所以花錢都不會手軟,不過還是多少會讓人有打腫臉充胖子、不願在經濟力上跟其他國家示弱的聯想。



        在度過了一個睡到飽的夜晚後,我跟
Aaron都是睡到自然醒,本來打算去吃自助早餐,但想到可能會出現跟昨天晚上一樣的菜色,我們還是願意等到十點去試試其他餐廳的東西。情人節前一天的早上,天氣雨,我們為了早餐跑進一家賣麵包甜點的店,一人豪花人民幣一百塊水果麵包咖啡點到飽,還真是貫徹了大陸人揮毫的本性(因為有兩百塊的禮券一定要用完)。跟我們同樣坐在店裡吃早餐的是一個大陸人家庭,父母個自看著雜誌吃東西,小孩約五六歲年紀,拿著iPad在看巧虎(抱歉我不是故意偷聽,是他的音量實在開得太大了),看著店裡的雜誌,我又有種「不在大陸」的錯覺,畢竟雜誌上的精品及休閒飯店實在太過誘人,又怎會讓人想起昨晚那些「金絮其外敗絮其中」的表象呢?



        最不會騙人的就是深圳遍地即是的按摩店,我跟
Aaron吃完早午餐後,便慣例去了每次必去的按摩店,裡面幫人服務的小姐還真是既貼心又有禮,看我全身半濕還主動幫我將外套、鞋子拿去烤箱烤,順便給我一件烤過的浴袍,well,這是我喜歡的大陸=P 對於按摩其實我已經沒有特別的偏好,不過如果Aaron覺得有享受的感覺,我也可以來輕鬆一下,就這樣,我們的深圳住房之旅就在深具大陸特色的按摩後結束了,去搭車時瞬間又被拉回現實。 
 




        不過有這樣一個休息的機會真得很需要珍惜,尤其在暫別小孩一晚後,又可以充電般地給予孩子充滿愛意的擁抱,只能說
「小別勝新歡」啊!只是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囉~不要期待太多總是好的,比較容易滿足嘛呵呵^^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瑜珈] 瑜珈素食初體驗

        昨天晚上參加了一個飯局,本來是陪Aaron去試一家「私房菜」料裡(香港現在很流行這類型的小餐廳,地點多在大廈樓上或私人家中,由有豐富個人經驗及手藝的非專業廚師人士掌廚,分享自己的招牌菜色,因為座位有限所以通常都要很早預定才吃得到),沒想到卻意外聽了一席瑜珈老師的佈道大會……,雖非預期但也挺有收穫,怎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我跟Aaron抵達餐廳門外時,只見門口掛了一個「香港瑜珈協會」的牌子,正納悶是不是走錯地方時,門一打開一個中年男子走了出來,問我們是預約幾個人的席次,原本Aaron以為我們這桌只有四位,沒想到當晚只有八位及兩位的席次,那麼另外四位是誰呢…,飯局立刻顯得神祕了起來=P。幫我們開門的就是該餐廳的主廚Brian,本身是一位瑜珈老師,但因為廚藝了得,因此私房菜的名聲不脛而走,現在晚上只要有人預約他就會在這裡做菜給客人吃,看我們完全沒做功課就到這裡來,便跟我們聊了幾句並讓我們四處看看。



        原來這裡平常是瑜珈教室,而且是印度瑜珈中「奉愛瑜珈」的「哈達」一派,到處都掛了印度曼陀羅神的圖畫。Brian以前曾經在台灣教過瑜珈,因此聽到我們是從台灣來的特別有親切感,他也因為接觸瑜珈的關係,去過印度拜過大師,這裡的瑜珈協會不但經常有印度來的講師開班授課,他的素食裡也包含了很多自己種的印度香料。聊了不久其他客人也來了,原來今天訂席的是一位健康有機達人Ophelia小姐,她不但自己開了兩家有機產品店,還寫過兩本書,現在正在寫第三本,專門挖掘健康有機私房菜的餐廳,這也是她今天安排這場飯局的原因。



        今天我們坐的這桌八人席次裡,除了主辦人Ophelia和我跟Aaron之外,另一對夫婦是Aaron商會認識的朋友,也是透過他我們才有幸參加這次飯局,另外三人應該都是跟Ophelia認識的朋友,也是對健康飲食比較有偏好及研究的人,因此大家吃飯之餘也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其中Ophelia的生活方式較讓我稱羨,她以自己興趣開店,也開課跟人分享有機香水及健康食譜等,去年她還跑去法國南部跟當地人家學習如何製作新鮮香水,能讓生活充滿自己喜歡的東西真是一大幸福。



        吃完飯後Brian也出來跟大家聊天,接著話題就慢慢轉變成哈達瑜珈經的佈道大會,其實我本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因為我很不喜歡某些宗教的瘋狂佈道人士,不過可能是因為從瑜珈素食切入的關係,讓我對於這種非刻意的佈道方式沒有那麼排斥。「哈達瑜珈」是我第一次聽到,我想這也是因為我對瑜珈所知甚少的關係(笑),我本來以為瑜珈只是代表一個講究能量平衡及身心淨化的運動,沒想到在瑜珈背後還有一個宗教信仰,因此聽Brian介紹讓我感到十分驚奇。



        Brian很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說明印度瑜珈將修行分成三個境界,第一層就是我們生活的世俗凡間,有很多煩惱與痛苦;第二層修行者就是將自身抽離,將自己與世俗的關係切斷,以達到「空」的境界,就跟佛教的出家人一樣;第三層就是最高境界,他講的太玄了以至於我對這種境界有些保留,總之就是類似神的等級,將自己的精神靈魂超脫於肉身。Brian說其實不論是基督教還是回教,修行者都是在追求最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只是神的名字不同而已,我對於這個觀點很認同,因為我相信即使是像我這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同樣在用自己的方法追求更好、成熟的人格。



        我在年初的時候也買了一套跟「脊醫」*註1 理念結合的瑜珈教學書,想透過瑜珈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不過在這餐之後,我想我可能要用新的觀點來認識瑜珈了。哈達瑜珈可能是我認識印度瑜珈的一個好的出發點,因為哈達瑜珈講究適當的飲食及身心淨化,例如哈達瑜珈的修行者是吃素的,而且每餐都要吃到「酸甜苦辣鹹」五味五色,因此雖是素食,一餐吃下來仍覺得十分豐盛,而且加入了各種印度道地的香料,非常下飯。



        關於瑜珈我還有太多功課要做,看來這年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這也開啟了我對於宗教的興趣,也許是時候開放自己的心靈去看看別人的世界了。歡迎有在學瑜珈的朋友跟我分享你們的心得,我也要多花點時間好好來做瑜珈了^^





*註1  脊醫主要針對及治療脊骨關節半脫位之情形。因為脊椎骨跟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係,脊椎骨如有任何結構錯置的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其內的神經系統,進而影響有關組織及器官的運作 - 往往有很多病症,從表面看來跟脊椎毫無關係,但其根本病因卻是由於脊椎錯位而成。脊醫除了使用脊椎矯正技巧來確認及治療患者的脊椎問題外,更會利用飲食營業輔導,物理治療及生活形式習慣指導的方式,促進患者之痊癒步伐,提升患者的健康,也是自然醫學的一種。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給三十歲的自己 Part II

對於過去的自己,妳有沒有什麼話想說、或是有什麼遺憾或選擇希望能重來的?



        雖然現在的自己正過著以前從來沒想像過的生活,但我絲毫都沒有後悔或遺憾的感覺,正確來說,我就是因為經歷了這許許多多的事情,才會走到現在這一步,所以我反而很珍惜一路走來身邊所發生的一切,沒有那些事情,就沒有現在的我。



        人總是要經歷許多事情,才會更發現、更了解自己。就像一個初生嬰兒,若是將他放在一張沒有圍欄的大床上,他可以開心地自由揮舞手腳,但不會意識到自己手腳的存在;非要等到手或腳踢到東西了,他才有辦法知道自己手腳有多長、要怎麼移動才不會撞到東西。我們若是沒有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關係,就無法發覺自己脾氣是好是壞,也不會產生原本沒有的想望,所以我相信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從不會說遺憾或後悔,因為我很清楚每個階段我所做的決定與背景。



        如果真的有話要跟二十歲的我說,我應該會叫她把英文學好一點吧(笑),雖然在美國念了一年書,但總覺得自己英文還是很差,早知道英文那麼重要當初就應該多花點功夫練習才對。





現在的生活中,什麼是你的重心?和父母的關係是否有所轉變?什麼給你支持的力量?



        現在的生活很單純,做為一個全職媽媽,我的生活重心就是家庭,包括我的小孩、老公及父母,絕不只是以小孩為重心而已。



        生了小孩後,因為主要都是自己餵養的關係,這才深深明白父母當年的辛苦,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生小孩」這件事是人生的一大轉捩點,而不是結婚。小孩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你的影子、你對他們帶來的影響,還有小時候父母給你的印象。我從教養孩子當中學習了很多事情,不只是書上寫的金科玉律,還有很多自我反省,有句話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帶小孩的前幾年,是新手父母學習怎麼當爸媽的時間,我除了去適應自己角色的轉換之外,還要學習怎麼去調整個性及脾氣,畢竟做自己做了快三十年,現在居然要開始為「別人」而活,結婚後老公都沒那麼偉大呢。



        在生完小孩到一路帶小孩的過程中,父母一直給我很大的支持,不但親自飛到香港來幫我坐了快一個月的月子,每次回台灣也很願意花時間照顧及陪孫子玩。三十歲的生理變化對現代人來說其實不算什麼,六十歲對長輩來說才真的有差,我終於開始體會到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是什麼心情,因此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多帶小孩回台灣看他們吧。



        至於我自己的三十後呢,我實在沒有想太多,對我來說生存下去是生物的本能,先解決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其次才是工作、旅遊、夢想等人生大事。不過對於之後幾年做全職媽媽的生活,我倒是給了自己一點期許,就是希望能充分利用這段擁有最多自由的充電期,多閱讀、多接觸、多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成為一個真正享受生活、懂得生活的女人!





        訪談到這邊,咖啡店的店員過來要我們先結帳,並提醒我們閉館時間,轉頭一看窗外天色已暗,桌上的荷花茶還有一大壺,關於三十我們似乎還有很多話沒有聊完。好像把自己的大半人生都講完了,我開始反問高中同學對三十歲的看法,果然談到未來,總是跟過去脫離不了關係,我們一路走去搭車回家,上公車時還留了很多問號來不及帶走。



        我在公車上回味她問過的話,不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開啟了我很多新的想法,「三十而立」這四個字很自然地浮現在我的心裡。孔子說人到了三十歲要能自立,我倒覺得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人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辦法幫自己做正確的定位;對我來說,三十歲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的角色、生活模式都是過去從未想過的,甚至連個性及脾氣都想改頭換面,如果人生到此算走了三分之一,讓我展開一段全新的三十年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在此跟大家分享這次訪談中的幾個問題,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敬 我們下一個三十年,送給同年的朋友們 三十歲快樂!

給三十歲的自己 Part I

        2011,對我來說是屬於三十歲的一年,許多跟我同一年紀的朋友都即將在今年先後邁進三十歲的這個門檻—不論過去的我們做了什麼、現在又在什麼地方。時間總是不留情地將我們硬生生往衰老的方向推去,三十年,原來我們也走了那麼遠了啊,有人說所謂的自己就是過去所有曾發生的與遭遇到的集合,那麼此時的我看著鏡子,應該要看到的是過去三十年的歲月才對。



        在邁入2011年的第二天,我接受了高中同學的紀錄片專訪,同樣是在今年要邁入三十歲的她,希望能訪問三十位在今年滿三十歲的人,談談他們在滿三十歲之前對於這個年紀的想法。對於三十歲的想法?老實說當她問我時,我腦袋裡一片空白,對於訪問內容的好奇心說服我在回香港的前一天還特別擠出時間來跟她碰面,「我應該對於三十歲有什麼想法嗎?」抱著或許可挖掘自己真正想法的心理,我又興奮又緊張地赴了約。



        訪談在充滿我小學到高中回憶的植物園進行,我們坐在歷史博物館的二樓咖啡廳裡,感覺陌生卻又熟悉,空氣中瀰漫著油漆未乾的裝修氣味,背後是僅剩蓮蓬與枯黃荷葉的荷花池,記憶中的歷史博物館除了望出去的荷花池沒有變之外,裡面嶄新的模樣讓我差點迷了路。我們看著菜單上的「荷花茶」,一致決定要點來喝喝看,眼看距離閉館時間只剩一個小時,我們閒聊了幾句就進入正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即將滿三十歲?會對於「滿三十歲」感到恐懼嗎?



        關於年紀增長這件事,我一向都只注意到生理層面(笑),因為對於內在的自己來說,生活是連貫的,改變是漸進的,不會因為某個日子到了就發覺自己變成另一個人;跟小學的我比起來,我不過是在各方面多增加了一些經驗、看到更多東西、遇到更多的人而已,即使是在三十歲生日的那天,我想我也還是我自己吧。



        但身體變老倒是很不客氣地,還記得剛過二十五歲沒多久,我就發現皮膚明顯地變差,幾個女性朋友也有類似的經驗,應該是因為我們對於這種生理變化特別敏感吧=P三十歲當然是另一個更大的門檻,彷彿是身體遇到的人生第一大關卡,加上女性通常會有生小孩的打算,因此面對三十歲更是如臨大敵,至少對我來說,現在的我唯一擔心的就是三十歲以後生小孩及產後復元的問題了。



        其他工作、家庭、娛樂相關的問題?完全沒有想過,既然選擇了先在家顧小孩再出來工作的生活,年紀早就不是我做任何決定的第一考量了*註1





過去你是否有想像過三十歲的自己?你覺得自己是否符合當初的想像?



        在我研究所畢業前一年,感情面臨空窗,當時的我心想,我應該就是跟一般的學生一樣,畢業後找份工作,然後有緣隨緣看看三十歲左右能不能結婚吧。心目中理想的OL,應該是優雅、有自信、獨立自主的,懂得打扮自己,也知道如何享受生活與旅行,萬一真的找不到另一半,至少也要替自己的下半輩子打算,家庭主婦?那絕對不是我!



        沒想到在研究所畢業前,我跟學長重新搭上線,交往不到一年就結婚,這個決定當時還真嚇壞了不少朋友,因為大家都覺得我一定是晚婚一族。結婚後我跟老公一起搬到香港定居及工作,也一直努力做個「理想中的OL」,就算是生了小孩,我也覺得我是一定會重返職場的那種人,沒想到重返是重返了,但這個重返反而讓我興起辭職的念頭,還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我現在的生活絕對是以前的我從來沒想像過的,也正因為沒想過,過去這年開始做全職媽媽的日子,還經歷了一段不短的適應期呢。





*註1  訪談到這裡,我簡述了從上班族到全職媽媽的心路歷程,有需要複習的人可看這篇:全職媽媽的決定 





[待續]

[心靈] 孰可忍孰不可忍

        在前陣子寫「教孩子,可以不生氣」時,對於作者寫「許多負面想法源於大人的不成熟」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想想自己在發脾氣時完全不受控制的樣子,簡直幼稚得跟小孩沒有兩樣,自詡受過社會歷練才造就今日的性格,一路從善解人意的小女孩,選擇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願委曲求全的「硬漢」,現在看來這種選擇也沒有多高明。 



        還記得從幼稚園的時候起,我就很會做些在大人眼裡很乖巧的事情,例如陪班上最不受歡迎的小女孩玩,在她張著滿口恐怖牙齒時仍鎮定地對她微笑;以及一年級時在作文裡寫著「老師很辛苦,我們要努力做個乖學生」之類的話,獲得老師一個「善解人意」的讚賞。我還記得看到那個評語時心中的震撼,因為老實說我只是把我知道「應該要說」的話寫下來,而不是真心誠意地這樣認為,畢竟按照大人的期待去表現很簡單,但心中要認同卻往往比較困難。 



        隨著年紀漸長,大人及同儕們的期待越來越多,要同時滿足所有的期望也越來越不容易,尤其是必須壓抑內心負面想法的時候。我覺得我越來越不快樂,在「任性而為」跟「正常期望」兩條路之間越來越難以抉擇,這時候Y世代這名詞開始出現,標榜的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走出自己的路」等「另類」想法,終於我也決定要放下「乖乖牌」的形象,開始說「我不想要」、「我不喜歡」,結束了近乎十年的童軍生涯,變成一個街頭熱舞少女。 



        但現在當我在看孩子的「叛逆」行為時,我卻赫然發覺自己也是另一個叛逆青年,當不想刻意隱藏自己脾氣的時候,當自己的意願跟別人有衝突時,選擇忽略別人的感受以求自己的心安,尤其在孩子面前,自己的意見更是凌駕在所有人之上,如果這就是孩子眼中的我,那我又要怎麼期待他會變成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抑或是他一樣懂得按大人的意思去表現,但內心從來沒有真正認同過? 



        最近因為工作上跟上司有些意見上的衝突,又讓我有類似的感覺,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同一份工作做十幾二十年,我卻總是覺得只要在別人底下做事就很容易諸事不順?是我的個性不適合當上班族,還是我的意見太多?我發覺是我任性而活的日子過得太久了,老是關注自己的意見與感受,忘了跟別人相處是需要忍耐的,畢竟我距離「懂得忍耐」的日子太遠了,現在的我只懂得讓自己快樂,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想避開,這樣似乎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的表現,原來我越活越倒退,當我對Noki要求「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我做到了幾分? 



        所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做法?我還有機會去做一個更好、更成熟的自己嗎?成熟難道就一定代表要過得不開心嗎?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與別人都開心?我想這應該是調適心情的問題,應該要試著讓別人開心的同時,也產生讓自己開心的想法,才能讓自己抱持正面且能持久的態度繼續下去,不然單純為了讓別人開心而搞得自己不開心,只會變得更陰鬱而非成熟,重蹈叛逆逃離的覆轍。只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已經習慣穿寬寬大大的衣服,突然要穿回緊身衣還真不習慣,但如果想要有好身材,就不能再縱容自己、漠視自己的「肥大」了不是嗎(笑)?減肥排毒還是要及早開始啊!尤其在已經意識到的時候。 



        於是我決定現在開始要硬性規定自己去做些「不喜歡」的事情,像是做菜、做家事、與不熟的人吃飯應酬等,我想讓自己重溫「忍耐不適」的感覺,因為我相信這樣人才會有成長。也因為如此,我決定接下教老外普通話的新一季課程的工作,我想那麼多人都在不開心地工作著,我實在沒有理由繼續做個草莓族,雖然這個課程讓我付出的心力跟獲得的薪水可能會很不成比例,雖然我必須繼續忍受跟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雖然……很多個雖然但沒有藉口,今年就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看看會怎麼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