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彭菊仙寫的這篇「孩子要學習和各式各樣的人圓融相處」,我覺得我和作者簡直就是同一種人,她寫出了我的心聲和無奈,只是我還沒找到一條解決之道,她的老公倒是她的一盞明燈。
還記得當初念完商研所,我立志朝珠寶精品業發展,不外乎是希望自己能進入高級品味的大門,成為上流社會的砥柱;還沒畢業前我就已經在精品集團Richemont的旗下品牌Panerai工作,一方面看著其他前輩令人折服的「風範」,另一方面也對自己稚氣未脫的菜鳥味感到惱怒,於是做了半年雖然得到上級的肯定,我還是毅然決然地飛去美國繼續深造,念了GIA珠寶鑑定師的執照,希望專心朝珠寶品牌發展。
到了香港後,幸運地我進入了Christie’s拍賣行的珠寶部工作,Christie’s和Sotheby’s並列全球兩大拍賣行,尤其香港位居亞洲金融樞紐,也是亞洲區拍賣行的總部,接觸到的有錢人特別多。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應該是令人雀躍的,但我卻始終無法得心應手,我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兩面︰一個身穿亮麗的衣服,在大家面前展現出「大將之風」;另一個在面對重量級客人、甚至是老闆時,因為自己身份的卑微與等級落差,而畏縮害怕,即使可以靠著衣裝想掩飾自己的自卑,但舉手投足卻怎樣也擺脫不了唯唯諾諾之感,看到幾位同事都是富家子弟所以和客人往來駕輕就熟,完全沒有我這種問題,就讓我懷疑我是不是選錯了職業。
本來的我以為,只要跟這些人站在一起,吃的、穿的、用的都一樣,就可以變成那種人,但因為實際上的生活及背景根本不可能與之相比,再怎樣都覺得自己是在演戲,於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越工作就越不喜歡接觸有錢人,其實只是憎惡那個虛偽的自己。你可以說這其實完全是我的心理作祟,畢竟我自己的老闆也是出身平凡、白手打拼的經理人,但我在她身上完全沒有看到我這種陰影,那究竟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演戲」的衝動?為什麼這麼自卑?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夠格?我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在找到答案之前我就辭職了,專心在家裡帶小孩是一個不錯的藉口,我想讓自己休息一下喘口氣,因為我想誠實面對自己,我以為,只要我慢慢培養心境,重新喜歡自己、找回真正的自信,終有一天可以「無處而不自得」,畢竟孔子說人到七十歲才有辦法「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但彭菊仙的老公似乎輕易就達到我想要的境界了,所以是我一直以來故步自封、限制自己的交友圈嗎?有這個可能。人年紀越大,越知道自己習慣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我們知道跟什麼樣的人比較有話題聊,不會花多餘的時間跟話不投機的人在一起,我們覺得我們對於交友有選擇權—因為知道如何選擇,因此最後相熟的都是差不多類型的人,久而久之面對不同類型的人,我們的社交技巧就生疏了。
我還記得小學跟國中的時候,我跟班上同學幾乎是不分小團體的,應該是說,班上自然會分成幾個小團體,但我並不會刻意將自己分類,反而是在每個小圈子裡面都有幾個相熟的,下課、放學甚至是找老師幫忙做事情,我都會「輪流」找不同的同學陪我,其實那時候的我反而沒有像現在一樣想那麼多,只是單純地喜歡和每群人都能玩在一起,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胸襟跑到哪裡去了?上了大學及研究所,有一句話說︰「想成為哪種人,就要多跟那種人在一起。」於是交友慢慢就變成有目的性的了,講好聽一點是為了讓自己有學習楷模,但有許多朋友也就在那個時候漸行漸遠了,我甚至可以說出「我不需要那種朋友」之類的絕情的話,看看我多偏頗。
也許就是這種偏頗造就了我生活經驗中某種程度的缺陷,讓我在進入社會、接觸到各種人的時候形成了自卑,相信一個生活經驗十分豐富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見過「大場面」的人,能在各種環境裡適應並和周圍的人圓融相處,想必是一個對自己有真正自信的人,因為他很清楚怎樣「做自己」,而且真正的自己不需要改變就可以輕鬆地在各種環境裡生存下來,這是我多麼想要的特質啊!跟自己就算講了一百遍「有錢人沒什麼了不起」也沒有用,因為心裡還是暗自羨慕有錢人的生活,因而在心中種下自卑的根,如果可以真正地體會到「有錢人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社會上其他階層的人也很了不起」,那或許就可以解脫了吧。
所以我所謂「不卑不亢」的「優雅」的姿態,換句話說就是抬頭挺胸做自己,希望自己能從骨子裡就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而不是在自卑的身體上披覆亮麗的衣裝,以為自己可以憑著這點本事跟人家站在一起,即使可以,我覺得那心態也是扭曲的。所以這篇文章可以算是我的明燈,我也很認同作者的這種教育理念,希望我的孩子能有正確的姿態,不論是走路還是做人,都可以抬頭挺胸做自己,一個漂亮優雅的自己,共勉之!